韩旭|轻罪治理为什么“罪犯”越治越多
01
近年来各级法院一审判决有罪人数情况——基于历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分析
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2018年和2023年所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2017年5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48.9万件,判处有罪之人607万人;平均每年判处罪犯人数121.4万人。2018年—2022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90.6万件,判处罪犯776.1万人;平均每年判处有罪之人155.22万人。后一个5年平均每年比上一个五年每年多增加“罪犯”近34万人。
单个年份显示法院一审判处有罪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例如,2019年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19.8万件,判处罪犯142.9万人;2020年法院一审审结刑事案件111.6万件,判处罪犯152.7;2021年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人125.6万件,判处罪犯171.5万人。前一年比上一年新增加“罪犯”近10万人和近20万人,2021年比2019年多增加“罪犯”接近29万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年份还是单一年份,法院判决的有罪人数均是在逐年增加。根据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犯罪结构明显变化,重罪占比持续下降,轻罪案件不断增多。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罚案件,从2000年占53.9%升至2020年的77.4%。”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被判有罪的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轻罪案件。这不禁让人感慨近年来我国轻罪治理的实际成效如何?难道轻罪治理就是“罪犯”越来越多吗?
02
为什么“罪犯”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司法系统是不是在“制造”更多的“罪犯”?
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重打击、轻保障”的观念根深蒂固,“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未成为司法人员的基本理念,宁重勿轻,宁关勿放成为办案人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长期以来,检察机关抗诉主要是针对法院判决无罪或者是量刑轻缓的案件,即所谓的“抗无不抗有、抗轻不抗重”,完全将检察官客观义务抛之脑后。各种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都是针对“打击不力”的案件扣分、追责。因此,轻罪治理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心理。
二是刑事司法长期以来缺乏“比例原则”。比例原则被称作公法上的“帝王条款”,也称作必要性、相当性或者最小侵害原则。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强制措施的使用上,也包括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追诉与否的问题上。例如,公安机关是否立案、检察机关是否起诉等。一些没有社会危险性或者危险性较低的人作为被追诉人进行立案侦查、逮捕羁押和移送起诉或者起诉。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国家司法资源,也不利于整个社会人权保障状况的改善。看来,刑诉法第四次修改有必要规定“比例原则”。
三是司法人员“疑罪从无”原则贯彻不彻底。“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原则延伸规则,是侦控方未能履行证明责任的不利后果。但实践中贯彻落实很不彻底,一些证据存疑本可以作“存疑”不诉的案件被起诉到法院,一些综合全案证据,达不到“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案件被法院错误定罪,只不过是“疑罪从轻”而已。除了传统的“重惩罚”观念外,还与当下的诉讼体制片面强调“配合”而忽视“制约”关系、后一办案机关照顾前一办案机关和人员的情面和“目标考评得分”有关。
四是“侦查中心主义”盛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即“审判中心主义”,就是为了改变前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所说的“起点错、跟着错、错到底”问题,通过审判纠错能力的增强,防止出现将错就错、一错再错、一错到底的问题。司法冤错的发生大多与“审判中心”得不到贯彻有关。
五是对律师辩护意见不予重视。根据北大学者陈永生教授的研究结论,中国重大冤案的发生,均是律师提出了正确的辩护意见,而办案机关均不予重视和采纳,最终未能“刹住冤案生产的列车”,“一路狂奔到底”,最终冤案被酿成。实践中,”重公诉、轻辩护“、对不采纳辩护意见不说理或者简单几句,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不仅不能保障律师正当的执业权利,而且无法限制司法官恣意的裁量权,损害案件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03
如何减少“罪犯”人数?
轻罪治理不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必须依托和依靠当前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融入新一轮司法改革之中,辅以新的司法理念。还要通过刑诉法再修改,巩固改革成果,从而唱响该项时代主题。这需要从程序和实体方面着力。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审判中心主义”。在法律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和一事不再理原则乃当务之急,刑诉法再修改提供了上述原则“入法”的契机。严格落实“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坚持“疑罪从无”而非“从轻”“从挂”。据笔者调研发现,“审判中心主义”改革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法官,而非警察和检察官。不少法官已经习惯了“侦查中心”做法,愿意“配合”和“协助”,自甘降低自己的地位,迁就于现实,缺乏担当精神, 而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更不敢对警察和检察官“说不”。“检察主导”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审判中心”。
二是尊重和充分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辩护权乃被追诉人的宪法性权利。既然依法执政就是依宪执政,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那么我们就应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来看待辩护权保障问题。侵犯律师辩护权其实就是在阻碍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是严重的“违宪”行为,理应受到制裁。没有辩护权的充分保障,就不可能取得轻罪治理的成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想必每位司法官都明白。刑诉法再修改,加强辩护权保障应当是修法的重中之重。
三是善于运用“情节显著轻微”的“但书条款”。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情节问题是一个经验判断,需要司法官懂得常识、常情和常理,善于运用经验法则作出判断。域外法官之所以普遍较为年长、年资较深,就是因为能够保障其经验法则运用比较准确。在“情节”与刑事追责和定罪问题上,还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刑罚权是一种不得已的“恶”,应当保持谦抑性和最后性。
四是重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定罪要件的考量。我国刑法具体罪名中有不少罪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司法官不应随意解释,应从过去的“入罪思维”转变为当下的“除罪思维”。能运用行政处罚手段解决的,就不要使用刑事手段。注意轻罪与治安处罚的界分。
时事热点评论、法律法规解读,欢迎下方点击关注
时事热点评论、法律法规解读,欢迎下方点击关注
是 我们的钱都到哪儿去了?给大家讲一个纪委去年查处的案例。东瀼口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300万元,中标者田某交代项目前期费用就花了30万,给时任镇党委书记送现金50万,给具体负责该项目的镇党委副书记送现金20万(此人没敢要,上交了镇政府机关),还给镇政府上交了20万管理费。这才300万的项目,送都送出去了120万,多么的舍得!他还要赚钱,可想可知,真正落到工程建设上的资金有多少。这个项目的地址就在东壤口集镇旁边的山坡上,现在大家去看一看,哪里还看得出国家投过钱的痕迹?!
2月2日,省委第一巡视组开大会向恩施州反馈巡视意见,点名道姓指出巴东县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很多,政府工程招投标严重不规范,有干部带薪离职插手工程,三峡后续工程中的某工程未公开招标并全部转包。
这种乱象不管怎么得了?今后五到十年,巴东后三峡时期的项目还有三十亿,国家还会有不少扶贫项目,那可是改变巴东贫困面貌的血汗钱啊!如果任由这些人恣意糟蹋瓜分下去,我们怎么对得起巴东50万人民,怎么向巴东的历史交账?!
综合分析我县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前期工作草率,预算失去刚性约束。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地勘、设计等工作做得不扎实,漏项多,设计变更频繁,随意性较大,导致建设资金严重超出预算。巴东看守所搬迁项目,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为2984万元,中标价为2932万元,最终结算价却增至近8000万元。
二是挂靠、借用资质、非法转包分包现象严重。有的将单个建设项目划分成多标段,使真正具备雄厚实力的大型施工企业进不来或不愿进来,为挂靠、借用资质参加工程招投标创造条件,导致工程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三是隐蔽工程管理没到位,只能依据施工现场签证单来计取,签证过程缺乏监管机制,导致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四是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增加附属项目,提高装饰标准,导致投资增加,一再突破预算。
县民族医院业务综合楼项目,招标价为2627.1万元,项目结算施工单位报送工程结算9090.13万元,初审结果6888.39万元,增加原因,主要是基础超深、设计变更、装饰提高标准、增加附属工程等,理由堂而皇之,实情天知地知。五是部分中介机构执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沆瀣一气,损害业主利益。六是法律意识淡薄,合同条款不严密,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有意无意为增加投资埋下伏笔,留下缺口。
这些问题,我可能还没说全。综合起来,有一个典型案例最能说明这一切,就是最近社会高度关注的平阳坝河堤工程。
去年七月以来,我陆续收到不少群众举报,反映国家投资4500多万元的平阳坝河堤存在重大工程质量建设问题。老百姓的举报很详细,有图有真相。我抽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只带了办公室的一个同志,亲自到现场看了,感觉确实如老百姓所说。随后我签批到县纪委和公安局调查处理。
案子的调查历时四个多月,过程很是吊诡。我认为吊诡的不是一些说情打招呼的情况,而是调查工作的举步维艰,似乎县纪委和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的一举一动、所有进展,被调查对象都一清二楚。在元月初公安局掌握确凿证据已经抓了几个人的情况下,外边居然还有人能买通看守的警员与其见面传信息!能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最后被调查对象坚定认为是我县委书记个人坚持硬要抓他的,从而采取了很有“针对性”的措施。1月21号,案子初步收网,抓捕6人,包括后来被省委巡视组今年2月2日全州巡视反馈会上点名、已在2009年拿着县医院开具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中标大王”。据说社会上对此案的细节传得沸沸扬扬。既然大家都在传,还不如我在这里说清真相。
这个案子我签批过两次,亲自督办过一次。过程中我是完全对事不对人。去年12月,在案子基本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我亲自听过一次汇报,那一次只有8个同志参加。会上我的确拍过桌子发过火,我说的原话是“面对这么明显的工程质量问题,如果我们几个部门联手都还查不出问题,那只能说明我们共产党的体制有问题!”后来证明我的原话居然也被传达给了被调查对象。
查办这个案子过程中,我有压力,也有困惑。我收到过不少电话、短信以及传话,意思大概有三类:
一是“遇事留一线”,“工程质量问题花点钱再把工程搞好不就完了吗?”。
二是“其实你住的地方我们知道,不要把这事闹得全县人民都知道”。
三是办案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既然陈行甲想搞死我们,我们也要搞死他,搞不死也要搞臭他”,“我们到省纪委住着去告他!”。
这三层意思,我都不怕。虽然去年州委王书记在跟我做“落实两个责任”单独谈话时曾表扬我,说我身上充满正能量,当了三年多县委书记,极少接到关于我的举报。
但是,我也不会爱惜眼下这身还算白净的羽毛。我不知道你们掌握了什么,我也不敢肯定我的言行没有瑕疵,但是我坚信我有一样东西你们不一定有,那就是“底线”!所以你们去“住到省纪委”告我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一起去,我可以就你们举报我的每一件事情向组织说明。
有同志曾善意的提醒,说我的讲话“尺度”大,肯定有人听着不舒服。对此我是这样想的,既然50万巴东人民信任我,省委州委信任我,还让我当这个县委书记,我该说的要说,我该做的要做。
如果少数人心里有冷病怕吃稀饭,我说与不说他的病都是在那里的。也有朋友真诚地提醒我“收着点”,做人不要高调。说“又没人逼你,你自己何苦主动站出来做靶子?这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啊。”但是,既然他们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也算是在成全我了。我从小就有英雄情结,总梦想有朝一日白马轻裘仗剑天涯,去斩妖除魔惩恶扬善。这一次,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在这里正告巴东那些“中标二王”“中标三王”,你过去中的标还没做完的你好好地做,有任何质量问题政府和老百姓都不会饶过你的,平阳坝河堤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以后,老百姓传说的“即使是巴东街上拉板车的,只要搞定个把关键人,借个资质就能中个标”,“倒手就是钱,中个标就好像中次彩票”,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也要正告各种项目主要的业主单位:水利局、交通局、水保局、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局、移民局、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教育局、招投标中心……还有十二个乡镇,你们这些局长、主任和书记、镇长,不要再在工程项目上想任何心思、做任何文章。在我们这样贫困的县,领导插手工程项目捞好处,就是在搜刮可怜群众的福利,用农村话说,是在“摁着叫花子拨眼屎”,怎么狠得下心?怎么下得去手啊?你必须明白,你的权力是公家的,你的位置是组织任命的,组织可以任你,也可以随时免你!
我还要正告32个在职的县级领导,大家在50万人中脱颖而出,身上有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个人的汗水、家庭的荣光,走到今天不容易。我真心希望邓明甲是巴东走进监狱的最后一个县领导。
光辉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具体部署如何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的综合治理,两办也出台了《巴东县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后设计变更及工程量增加管理试行办法》,请大家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位主管领导千万不能迷信制度,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平阳坝河堤的一标在初查时完全符合制度,按公开招投标严格走了程序,但是在18个报名单位中,所谓的专家一审就刷下来13个单位,只有5个单位进入最后程序,开标后一、二、三名都是中标大王的队伍。纪委给我汇报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宁愿被明火执仗的抢夺,也不愿制度的尊严如此被羞辱!在这些人眼中和手中,制度算什么?就是一纸空文,就是一个玩物,就是一个他们搞鬼的工具和在世人面前的遮羞布!很多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道”不跟着高起来,必然会群魔乱舞。这必须跟着高起来的“道”,就是监督,就是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纪委对他们的再监督。
英国一位少年诗人的遗体; 他临死时候, 想着他仇人们的恶势力, 痛心极了,叫将下面这一句话 刻在他的墓碑上: “这儿躺着一个人, 他的名字是用水写的。” 末一行是速朽的意思;但他的名字正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又岂是当时人所料得到的。后来有人别作新解,根据这一行话做了一首诗,连济兹的小像一块儿刻铜嵌在他墓旁墙上。这首诗的原文是很有风趣的。 济兹名字好, 说是水写成; 一点一滴水, 后人的泪痕—— 英雄枯万骨, 难如此感人。 安睡吧, 陈词虽挂漏, 高风自峥嵘。 这座坟场是罗马富有诗意的一角;有些爱罗马的人虽不死在意大利,也会遗嘱葬在这座“永远的城”的永远的一角里。 的电灯光下,谈到W的小说。
“他还在河南吧?C大学那边很好吧?”我随便问着。 “不,他上美国去了。” “美国?做什么去?” “你觉得很奇怪吧?——波定谟约翰郝勃金医院打电报约他做助手去。” “哦!就是他研究心理学的地方!他在那边成绩总很好?——这回去他很愿意吧?” “不见得愿意。他动身前到北京来过,我请他在启新吃饭; 他很不高兴的样子。” “这又为什么呢?” “他觉得中国没有他做事的地方。” “他回来才一年呢。C大学那边没有钱吧?” “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子!”21125125去问他我问他v他哇哇她问他要啊啊 “疯子!” 我们默然相对,暂时无话可说。 我想起第一回认识W的名字,是在《新生》杂志上。那时我在P大学读书,W也在那里。我在《新生》上看见的是他的小说;但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心理学的书读得真多;P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他都读了。文学书他也读得不少。他说他是无一刻不读书的。我第一次见他的面,是在P大学宿舍的走道上;他正和朋友走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W了。微曲的背,小而黑的脸,长头发和近视眼,这就是W了。以后我常常看他的文字,记起他这样一个人。有一回我拿一篇心理学的译文,托一个朋友请他看看。他逐一给我改正了好几十条,不曾放松一个字。永远的惭愧和感谢留在我心里。 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他突然来看我了。他说和P游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他原是山东人;这回来上海,是要上美国去的。我问起哥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杂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杂志。但他说里面往往一年没有一篇好文章,没有什么意思。他说近来各心理学家在英国开了一个会,有几个人的话有味。他又用铅笔随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后面,写了《哲学的科学》一个书名与其出版处,说是新书,可以看看。他说要走了。我送他到旅馆里。见他床上摊着一本《人生与地理》,随便拿过来翻着。他说这本小书很著名,很好的。我们在晕黄的电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又问答了几句简单的话;我就走了。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 他到美国去后,初时还写了些文字,后来就没有了。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里,已如远处的云烟了。我倒还记着他。两三年以后,才又在《文学日报》上见到他一篇诗,是写一种清趣的。我只念过他这一篇诗。他的小说我却念过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那篇《雨夜》,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的。W是学科学的人,应该很冷静,但他的小说却又很热很热的。 这就是W了。 p也上美国去,但不久就回来了。他在波定谟住了些日子,W是常常见着的。他回国后,有一个热天,和我在南京清凉山上谈起W的事。他说W在研究行为派的心理学。他几乎终日在实验室里;他解剖过许多老鼠,研究它们的行为。p说自己本来也愿意学心理学的;但看了老鼠临终的颤动,他执刀的手便战战的放不下去了。因此只好改行。而W是“奏刀駋然”,“踌躇满志”,p觉得那是不可及的。p又说W研究动物行为既久,看明它们所有的生活,只是那几种生理的欲望,如食欲,性欲,所玩的把戏,毫无什么大道理存乎其间。因而推想人的生活,也未必别有何种高贵的动机;我们第一要承认我们是动物,这便是真人。W的确是如此做人的。P说他也相信W的话;真的,P回国后的态度是大大的不同了。W只管做他自己的人,却得着P这样一个信徒,他自己也未必料得着的。 P又告诉我W恋爱的故事。是的,恋爱的故事!P说这是一个日本人,和W一同研究的,但后来走了,这件事也就完了。P说得如此冷淡,毫不像我们所想的恋爱的故事!P又曾指出《来日》上W的一篇《月光》给我看。这是一篇小说,叙述一对男女趁着月光在河边一只空船里密谈。那女的是个有夫之妇。这时四无人迹,他俩谈得亲热极了。但P说W的胆子太小了,所以这一回密谈之后,便撒了手。这篇文字是W自己写的,虽没有如火如荼的热闹,但却别有一种意思。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恋爱,这就是W了。 “‘疯子’!”我这时忽然似乎彻悟了说,“也许是的吧?我想。一个人冷而又热,是会变疯子的。” “唔,”p点头。 “他其实大可以不必管什么中国不中国了;偏偏又恋恋不舍的!” “是啰。W这回真不高兴。K在美国借了他的钱。这回他到北京,特地老远的跑去和K要钱。K的没钱,他也知道;他也并不指望这笔钱用。只想借此去骂他一顿罢了,据说拍了桌子大骂呢!” “这与他的写小说一样的道理呀!唉,这就是W了。” P无语,我却想起一件事: “W到美国后有信来么?” “长远了,没有信。” 我们于是都又默然。 1926年7月20日,白马湖。 (原载1926年8月1日《文学周报》第236期)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
伦敦卖旧书的铺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d);那是热闹地方,顶容易找。路不宽,也不长,只这么弯弯的一段儿;两旁不短的是书,玻璃窗里齐整整排着的,门口摊儿上乱哄哄摆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围绕着摊儿的,看书的人,到处显得拥拥挤挤,看过去路便更窄了。摊儿上看最痛快,随你翻,用不着“劳驾”“多谢”;可是让风吹日晒的到底没什么好书,要看好的还得进铺子去。进去了有时也可随便看,随便翻,但用得着“劳驾”“多谢”的时候也有;不过爱买不买,决不至于遭白眼。说是旧书,新书可也有的是;只是来者多数为的旧书罢了。最大的一家要算福也尔(foyle),在路西;新旧大楼隔着一道小街相对着,共占七号门牌,都是四层,旧大楼还带地下室——可并不是地窨子。店里按着书的性质分二十五部;地下室里满是旧文学书。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铺子,只用了一个店员;现在店员差不多到了二百人,藏书到了二百万种,伦敦的《晨报》称为“世界最大的新旧书店”。两边店门口也摆着书摊儿,可是比别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欧洲指南》,就在这儿从那穿了满染着书尘的工作衣的店员手里,用半价买到的。在摊儿上翻书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店员的影子;等到选好了书四面找他,他却从不知那一个角落里钻出来了。
——叶敬忠院长在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 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是
我们的钱都到哪儿去了?给大家讲一个纪委去年查处的案例。东瀼口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300万元,中标者田某交代项目前期费用就花了30万,给时任镇党委书记送现金50万,给具体负责该项目的镇党委副书记送现金20万(此人没敢要,上交了镇政府机关),还给镇政府上交了20万管理费。这才300万的项目,送都送出去了120万,多么的舍得!他还要赚钱,可想可知,真正落到工程建设上的资金有多少。这个项目的地址就在东壤口集镇旁边的山坡上,现在大家去看一看,哪里还看得出国家投过钱的痕迹?!
2月2日,省委第一巡视组开大会向恩施州反馈巡视意见,点名道姓指出巴东县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很多,政府工程招投标严重不规范,有干部带薪离职插手工程,三峡后续工程中的某工程未公开招标并全部转包。
这种乱象不管怎么得了?今后五到十年,巴东后三峡时期的项目还有三十亿,国家还会有不少扶贫项目,那可是改变巴东贫困面貌的血汗钱啊!如果任由这些人恣意糟蹋瓜分下去,我们怎么对得起巴东50万人民,怎么向巴东的历史交账?!
综合分析我县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前期工作草率,预算失去刚性约束。部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地勘、设计等工作做得不扎实,漏项多,设计变更频繁,随意性较大,导致建设资金严重超出预算。巴东看守所搬迁项目,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为2984万元,中标价为2932万元,最终结算价却增至近8000万元。
二是挂靠、借用资质、非法转包分包现象严重。有的将单个建设项目划分成多标段,使真正具备雄厚实力的大型施工企业进不来或不愿进来,为挂靠、借用资质参加工程招投标创造条件,导致工程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三是隐蔽工程管理没到位,只能依据施工现场签证单来计取,签证过程缺乏监管机制,导致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四是施工过程中随意变更设计,增加附属项目,提高装饰标准,导致投资增加,一再突破预算。
县民族医院业务综合楼项目,招标价为2627.1万元,项目结算施工单位报送工程结算9090.13万元,初审结果6888.39万元,增加原因,主要是基础超深、设计变更、装饰提高标准、增加附属工程等,理由堂而皇之,实情天知地知。五是部分中介机构执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沆瀣一气,损害业主利益。六是法律意识淡薄,合同条款不严密,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有意无意为增加投资埋下伏笔,留下缺口。
这些问题,我可能还没说全。综合起来,有一个典型案例最能说明这一切,就是最近社会高度关注的平阳坝河堤工程。
去年七月以来,我陆续收到不少群众举报,反映国家投资4500多万元的平阳坝河堤存在重大工程质量建设问题。老百姓的举报很详细,有图有真相。我抽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只带了办公室的一个同志,亲自到现场看了,感觉确实如老百姓所说。随后我签批到县纪委和公安局调查处理。
案子的调查历时四个多月,过程很是吊诡。我认为吊诡的不是一些说情打招呼的情况,而是调查工作的举步维艰,似乎县纪委和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的一举一动、所有进展,被调查对象都一清二楚。在元月初公安局掌握确凿证据已经抓了几个人的情况下,外边居然还有人能买通看守的警员与其见面传信息!能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最后被调查对象坚定认为是我县委书记个人坚持硬要抓他的,从而采取了很有“针对性”的措施。1月21号,案子初步收网,抓捕6人,包括后来被省委巡视组今年2月2日全州巡视反馈会上点名、已在2009年拿着县医院开具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中标大王”。据说社会上对此案的细节传得沸沸扬扬。既然大家都在传,还不如我在这里说清真相。
这个案子我签批过两次,亲自督办过一次。过程中我是完全对事不对人。去年12月,在案子基本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我亲自听过一次汇报,那一次只有8个同志参加。会上我的确拍过桌子发过火,我说的原话是“面对这么明显的工程质量问题,如果我们几个部门联手都还查不出问题,那只能说明我们共产党的体制有问题!”后来证明我的原话居然也被传达给了被调查对象。
查办这个案子过程中,我有压力,也有困惑。我收到过不少电话、短信以及传话,意思大概有三类:
一是“遇事留一线”,“工程质量问题花点钱再把工程搞好不就完了吗?”。
二是“其实你住的地方我们知道,不要把这事闹得全县人民都知道”。
三是办案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既然陈行甲想搞死我们,我们也要搞死他,搞不死也要搞臭他”,“我们到省纪委住着去告他!”。
这三层意思,我都不怕。虽然去年州委王书记在跟我做“落实两个责任”单独谈话时曾表扬我,说我身上充满正能量,当了三年多县委书记,极少接到关于我的举报。
但是,我也不会爱惜眼下这身还算白净的羽毛。我不知道你们掌握了什么,我也不敢肯定我的言行没有瑕疵,但是我坚信我有一样东西你们不一定有,那就是“底线”!所以你们去“住到省纪委”告我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一起去,我可以就你们举报我的每一件事情向组织说明。
有同志曾善意的提醒,说我的讲话“尺度”大,肯定有人听着不舒服。对此我是这样想的,既然50万巴东人民信任我,省委州委信任我,还让我当这个县委书记,我该说的要说,我该做的要做。
如果少数人心里有冷病怕吃稀饭,我说与不说他的病都是在那里的。也有朋友真诚地提醒我“收着点”,做人不要高调。说“又没人逼你,你自己何苦主动站出来做靶子?这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啊。”但是,既然他们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也算是在成全我了。我从小就有英雄情结,总梦想有朝一日白马轻裘仗剑天涯,去斩妖除魔惩恶扬善。这一次,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在这里正告巴东那些“中标二王”“中标三王”,你过去中的标还没做完的你好好地做,有任何质量问题政府和老百姓都不会饶过你的,平阳坝河堤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以后,老百姓传说的“即使是巴东街上拉板车的,只要搞定个把关键人,借个资质就能中个标”,“倒手就是钱,中个标就好像中次彩票”,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也要正告各种项目主要的业主单位:水利局、交通局、水保局、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局、移民局、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教育局、招投标中心……还有十二个乡镇,你们这些局长、主任和书记、镇长,不要再在工程项目上想任何心思、做任何文章。在我们这样贫困的县,领导插手工程项目捞好处,就是在搜刮可怜群众的福利,用农村话说,是在“摁着叫花子拨眼屎”,怎么狠得下心?怎么下得去手啊?你必须明白,你的权力是公家的,你的位置是组织任命的,组织可以任你,也可以随时免你!
我还要正告32个在职的县级领导,大家在50万人中脱颖而出,身上有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待、个人的汗水、家庭的荣光,走到今天不容易。我真心希望邓明甲是巴东走进监狱的最后一个县领导。
光辉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具体部署如何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的综合治理,两办也出台了《巴东县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后设计变更及工程量增加管理试行办法》,请大家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位主管领导千万不能迷信制度,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平阳坝河堤的一标在初查时完全符合制度,按公开招投标严格走了程序,但是在18个报名单位中,所谓的专家一审就刷下来13个单位,只有5个单位进入最后程序,开标后一、二、三名都是中标大王的队伍。纪委给我汇报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宁愿被明火执仗的抢夺,也不愿制度的尊严如此被羞辱!在这些人眼中和手中,制度算什么?就是一纸空文,就是一个玩物,就是一个他们搞鬼的工具和在世人面前的遮羞布!很多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道”不跟着高起来,必然会群魔乱舞。这必须跟着高起来的“道”,就是监督,就是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纪委对他们的再监督。
“他还在河南吧?C大学那边很好吧?”我随便问着。 “不,他上美国去了。” “美国?做什么去?” “你觉得很奇怪吧?——波定谟约翰郝勃金医院打电报约他做助手去。” “哦!就是他研究心理学的地方!他在那边成绩总很好?——这回去他很愿意吧?” “不见得愿意。他动身前到北京来过,我请他在启新吃饭; 他很不高兴的样子。” “这又为什么呢?” “他觉得中国没有他做事的地方。” “他回来才一年呢。C大学那边没有钱吧?” “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子!”21125125去问他我问他v他哇哇她问他要啊啊 “疯子!” 我们默然相对,暂时无话可说。 我想起第一回认识W的名字,是在《新生》杂志上。那时我在P大学读书,W也在那里。我在《新生》上看见的是他的小说;但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心理学的书读得真多;P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他都读了。文学书他也读得不少。他说他是无一刻不读书的。我第一次见他的面,是在P大学宿舍的走道上;他正和朋友走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W了。微曲的背,小而黑的脸,长头发和近视眼,这就是W了。以后我常常看他的文字,记起他这样一个人。有一回我拿一篇心理学的译文,托一个朋友请他看看。他逐一给我改正了好几十条,不曾放松一个字。永远的惭愧和感谢留在我心里。 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他突然来看我了。他说和P游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他原是山东人;这回来上海,是要上美国去的。我问起哥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杂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杂志。但他说里面往往一年没有一篇好文章,没有什么意思。他说近来各心理学家在英国开了一个会,有几个人的话有味。他又用铅笔随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后面,写了《哲学的科学》一个书名与其出版处,说是新书,可以看看。他说要走了。我送他到旅馆里。见他床上摊着一本《人生与地理》,随便拿过来翻着。他说这本小书很著名,很好的。我们在晕黄的电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又问答了几句简单的话;我就走了。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 他到美国去后,初时还写了些文字,后来就没有了。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里,已如远处的云烟了。我倒还记着他。两三年以后,才又在《文学日报》上见到他一篇诗,是写一种清趣的。我只念过他这一篇诗。他的小说我却念过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那篇《雨夜》,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的。W是学科学的人,应该很冷静,但他的小说却又很热很热的。 这就是W了。 p也上美国去,但不久就回来了。他在波定谟住了些日子,W是常常见着的。他回国后,有一个热天,和我在南京清凉山上谈起W的事。他说W在研究行为派的心理学。他几乎终日在实验室里;他解剖过许多老鼠,研究它们的行为。p说自己本来也愿意学心理学的;但看了老鼠临终的颤动,他执刀的手便战战的放不下去了。因此只好改行。而W是“奏刀駋然”,“踌躇满志”,p觉得那是不可及的。p又说W研究动物行为既久,看明它们所有的生活,只是那几种生理的欲望,如食欲,性欲,所玩的把戏,毫无什么大道理存乎其间。因而推想人的生活,也未必别有何种高贵的动机;我们第一要承认我们是动物,这便是真人。W的确是如此做人的。P说他也相信W的话;真的,P回国后的态度是大大的不同了。W只管做他自己的人,却得着P这样一个信徒,他自己也未必料得着的。 P又告诉我W恋爱的故事。是的,恋爱的故事!P说这是一个日本人,和W一同研究的,但后来走了,这件事也就完了。P说得如此冷淡,毫不像我们所想的恋爱的故事!P又曾指出《来日》上W的一篇《月光》给我看。这是一篇小说,叙述一对男女趁着月光在河边一只空船里密谈。那女的是个有夫之妇。这时四无人迹,他俩谈得亲热极了。但P说W的胆子太小了,所以这一回密谈之后,便撒了手。这篇文字是W自己写的,虽没有如火如荼的热闹,但却别有一种意思。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恋爱,这就是W了。 “‘疯子’!”我这时忽然似乎彻悟了说,“也许是的吧?我想。一个人冷而又热,是会变疯子的。” “唔,”p点头。 “他其实大可以不必管什么中国不中国了;偏偏又恋恋不舍的!” “是啰。W这回真不高兴。K在美国借了他的钱。这回他到北京,特地老远的跑去和K要钱。K的没钱,他也知道;他也并不指望这笔钱用。只想借此去骂他一顿罢了,据说拍了桌子大骂呢!” “这与他的写小说一样的道理呀!唉,这就是W了。” P无语,我却想起一件事: “W到美国后有信来么?” “长远了,没有信。” 我们于是都又默然。 1926年7月20日,白马湖。 (原载1926年8月1日《文学周报》第236期)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
伦敦卖旧书的铺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d);那是热闹地方,顶容易找。路不宽,也不长,只这么弯弯的一段儿;两旁不短的是书,玻璃窗里齐整整排着的,门口摊儿上乱哄哄摆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围绕着摊儿的,看书的人,到处显得拥拥挤挤,看过去路便更窄了。摊儿上看最痛快,随你翻,用不着“劳驾”“多谢”;可是让风吹日晒的到底没什么好书,要看好的还得进铺子去。进去了有时也可随便看,随便翻,但用得着“劳驾”“多谢”的时候也有;不过爱买不买,决不至于遭白眼。说是旧书,新书可也有的是;只是来者多数为的旧书罢了。最大的一家要算福也尔(foyle),在路西;新旧大楼隔着一道小街相对着,共占七号门牌,都是四层,旧大楼还带地下室——可并不是地窨子。店里按着书的性质分二十五部;地下室里满是旧文学书。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铺子,只用了一个店员;现在店员差不多到了二百人,藏书到了二百万种,伦敦的《晨报》称为“世界最大的新旧书店”。两边店门口也摆着书摊儿,可是比别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欧洲指南》,就在这儿从那穿了满染着书尘的工作衣的店员手里,用半价买到的。在摊儿上翻书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店员的影子;等到选好了书四面找他,他却从不知那一个角落里钻出来了。
——叶敬忠院长在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 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